资源导航

【读书】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66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21-11-13 22:13:25

739 MB

类型:培训

Tags:迭代反馈  

资源简介:

【读书】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更多资源,课程更新在

资源,名师讲座课程简介:

 未来充满未知,我们对它却有着期待的样子。

如何实现我们想要的未来?
本书介绍了两种趋势:硬趋势和软趋势。前者是定数,后者是变数。如果能正确地区分这两者,我们将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由此,作者提出了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你 将 获 得
认识硬趋势和软趋势
学习把握未来的确定性
掌握提升远见力的7个原则
作 者 简 介
[美] 丹尼尔·伯勒斯(Daniel Burrus)
未来学家、科技发展领域的咨询大师,为财富 500 强企业的 CEO 提供建议,帮助他们发现创新机会、解决经营难题。
[美] 约翰·戴维·曼(John David Mann)
畅销书作家,写作了多本关于商业、领导力以及成功法则的书,著作The Go-Give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之一。
精 彩 选 段
1.我们常被世事难料所吓倒。但愈关注不确定性、不为人所知的事物,就愈无法采取有效行动。P.04
2.空想无法解决问题,抓住确定性才是良方。P.32
3.未来与过去冲突时,未来总是赢家。P.157
4.失败最大的问题不在失败本身,而是我们常常以慢动作体验失败,拖了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我们固步自封、裹足不前。P.222
演讲实录:
这本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说,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去预见未来,怎么样去让自己变得更灵活,然后怎么样能够对未来有那么一丝丝的把握。其中,最打动我的第一个点,就是它说,你要把对未来的预测,建立在对确定性的追求之上。这句话让我觉得它还挺靠谱的。
比如,贝索斯曾经说过,每天都有人说,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为什么没有人问问,未来哪些事情不会变。我们要做生意,就要把生意建立在那些未来不会变的、确定的事物之上。
比如贝索斯认为,不会变的事,是人们总喜欢买便宜的好东西,物美价廉。这个是人们一定要追求的。所以,他把他的生意的逻辑,建立在这件事情之上。他用这样的方法来预测了未来。
所以,我觉得,远见力这个东西,不管能不能够得到,我们总得努力,总得了解一下。因此,我就打算讲这本书。
孔夫子也说了,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虽然不用对预测未来那么痴迷,但是我们最起码,让自己变得稍微有一点点远见,也有可能会有好处。
第一个原则,叫作从确定性开始。
这个作者,有一次被一个企业家请到堪萨斯去调节他们的劳资纠纷,就是工人们罢工了。这个作者去了以后,发现双方关系很僵。一进去,他说,咱们能不能说点确定的事。
你看,所有人担心的,是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不确定的事太多,那么我们先说说,哪些事是确定的事。
确定的事,是你们不愿意失业,你们很多人不愿意去很远的地方。你们觉得,这个代价有多大?这个老板愿意出多少成本?当他把所有这些已经确定的、要发生的事列举出来的时候,现场的气氛莫名其妙地就变得缓和了。就是大家觉得,这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当你把不会改变的事情找到了更多,就找到了这个事情更接近本源的那个实质。最后,很容易就达成了一致。
所以,对于不确定性的过度关注,导致我们会对未来产生很多错误的预判。但是要找出确定性也不容易。
关于确定性,他说,变化分两类:
一类叫作周期性变化。比如说,四季的更替。你看,确定的。天气、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经济周期,还有每年打折季、圣诞季、放假,像中国咱们的高考、春运,这些事情叫作周期性的变化。你应该能够预见得到。因为它一定会发生,但是很多企业还会手忙脚乱,当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
另一类叫作线性变化。线性变化就是它朝着一个方向,单方向发生的。
巴菲特做投资,其实核心就是跟这些周期和线性变化打交道。他说,我要学会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你看,这就是周期性的变化。别人恐惧的时候,是说股市已经跌到底了,不行了,这太危险了,没人敢持有股票,全抛掉,于是你贪婪,买进。然后,在别人贪婪的时候,觉得六千点太好了,赶紧追,要到一万点,于是你恐惧,然后赶紧抛掉。说起来很简单,做到很难。
那哪些东西是单方向的线性变化呢?这里边列举出来了包括人的衰老。人是会老的,这是一个单方向的线性变化。然后还有全球人口的增长,数据、信息、知识的增长,全球识字率的增长,专利和新发明数目的增长,电脑运算速度的加快,功能特色的整合以及全球化。就是在他看来说,这些东西就是线性的。它是朝着一个方向去发展的。
而即便是这些线性的发展,也要理解,它还分为硬趋势和软趋势。
什么叫硬趋势呢?硬趋势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就是这些东西谁也改变不了。
软趋势是现在看起来很像,但是未来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东西。概率再高,也不一定是定局。
比如说,什么叫猫王谬误?猫王谬误是说,1977年猫王去世以后,全(美)国有很多人模仿这个猫王参加电视节目。后来人们就统计说,每年模仿猫王的人数都在不断地递增,那你假如把模仿猫王的趋势拟合成一条曲线。你会发现说,这是一个趋势:这么多人都在不断地模仿猫王。
假如根据这个线条一直往下走,走到2000年,那么全美国三分之一的人都在模仿这个猫王。这是一个很荒谬的结论,事实上,根本没有发生。但是在刚开始的头几年看起来,似乎大家都在模仿猫王,越来越多。这叫作猫王谬误。
如果我们把一个软趋势当作了一个硬趋势,我们就会出现猫王谬误。我们会认为说,它一定会出现,但是它往往会给我们造成误判。
那反过来什么是硬趋势呢?
比如说摩尔定律。就是当人们发现说,这个计算机的芯片会变得越来越快以后,这就是一个硬趋势。然后它就在不断地变快,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变快。
还包括最精彩的一个案例,就是婴儿潮。婴儿潮是什么呢?就是二战以后,大量的士兵回到本土,然后和平来临,这时候生了大量的孩子。那个时候是婴儿潮。这个不光是美国,中国也有这样的婴儿潮。而这个婴儿潮一次一次地给社会造成冲击,但是似乎总是预测不到。
在美国,2008年1月1日零点一过,婴儿潮一代第一次有人满了62岁。这代表什么?他们可以开始领社会福利金了。当年约有320万人满62岁,大约每小时就有365人。现在社会安全局已经有5000万份申请。到2030年,人数将达到8400万人。美国联邦医疗保险的受益人数将从4400万增至7900万。届时,每两个工作人口,就必须养活一个退休人口。这个比例在1945年是45比1。
你想想看,1945年的时候,是45个工作人口养1个人,而在2030年的时候,是两个工作人口养1个人。这就是一个硬趋势,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因为婴儿潮的人已经出生了,并且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变得越来越老,这个你应该能够预见得到。但是很多统计部门,很多做这些工作的人预测不到。
然后7800万婴儿潮人口,在50年代的时候,让幼儿园措手不及,就是没有准备足够多的幼儿园。在60年代的时候,让大学措手不及。
如今同一批人涌入医疗体系,医疗体系无法招架。再不理会这股趋势,10年后,医生、护士绝对不够。同时,美国的退休金计划、联邦医院保险、医疗保健和社会安全局的经费都少得可怜,资金缺口如何填补?
婴儿潮人口步入老年,医疗需求增加,这是硬趋势,因为人口数据固定。预计医护人员短缺,这是软趋势,因为可以采取行动改变。
你看,就是他虽然提到了医生和护理人员,可能会不够用,但是你注意,这是一个软趋势。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开始培养,开始引进,那很有可能是够用的。它未必一定会发生。但是婴儿潮的这些人变老了,这是一个一定会发生的事。根据这些东西,容易找到这些硬趋势。
比如说,这个作者曾经在1993年的时候,就预言说,一定会出现一家网络书店,而且可能是一家独大的,就是让所有人在网上买书。那时候,还没有当当、亚马逊这样的机构。但是他就看到这个趋势说,书是特别容易在网上卖的,而这个技术能力一定会实现。这就是来自于对于科技的认知,然后加上人口,你就能够判断出很多硬趋势来。这是第一个,我们要从确定性开始理解未来。
第二个原则叫洞察先机。
举了一个例子说,2004年12月26号印度洋海啸的时候——大家知道那次很厉害,死了很多人。
结果这次灾难发生的时候,竟然有三个地点伤亡很小,几乎没有死人,全都撤走了。没有人预告,没有人通知。大家收到的新闻是一样的。但他们竟然撤走了。原因是这个地方有人观测到了海水突然往后退。就是海啸之前,海水会退回海里,就唰一下退到海里。没有经验的人跑去捡贝壳了,很多没有经验的游客,小孩子,哇,那么多的鱼,快捡。你想,海水猛地退,那不都是鱼吗?!鱼和那个贝壳在海岸上,去捡。这些人全死了。
这些有经验的当地渔民,一看到海水全部退走,说快撤,然后带着大家就往高处跑,全活下来了。这就是洞察先机,是一种能力。就是如果你具备一些洞察先机的能力,你就可能会少很多的损失。所以,生活不只是处理危机,更应该学会的是把握契机。
把握契机的方法是停、看、听。比如,你过那个红绿灯道口的时候,你能先停一下,看一看,听一听声音。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经常性地能够停下来,看一看,听一听,吸取一点信息,留下一点时间,做一些对未来的思考和判断,而不要闷着头一直做事,根本不看任何周围的状况和端倪。
有一个方法推荐给大家,叫作未来标杆学习法。作者说,不要学习标杆。
比如说,你是一个造汽车的人,你要学习丰田汽车。完了,等你学会了,丰田汽车已经不是这样了。所以,你永远跟不上,永远被人甩在背后。所以标杆学习法,他认为不靠谱。
应该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未来标杆学习法,就是你既然想学丰田,好了,你问问自己,五年以后,丰田会是什么样,然后发动大家去研究资料,讨论,最后头脑风暴,得出说,四到五年以后,丰田会怎么做这样的结论。这时候,就是我们在做那个停、看、听的工作。你在认真地为未来进行思考,所以,针对你的行业当中最先进的那一家,你去思考它五六年以后在做些什么,很有可能给你带来超越性的方法。
这里边,作者提出来一些在未来,他认为应该会发生的一些趋势。比如说,去物质化。去物质化就是各种各样的东西,将来可能会变得更小,更轻,甚至消失。
你看我们现在一部手机,已经让多少东西消失了。过去我们常用的那些指南针、收音机、录音机、BB机都没有了,都消失了。所以,更小,更轻,进而消失,这可能是一个趋势。将来很有可能,手机就在手肘这个地方,点一下皮肤或者都不用举手,拿耳朵直接听就可以,这是一个方式。
第二个叫虚拟化,就是模拟,甚至人们可以去享受这个虚拟的环境。你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所获得的很多享受,跟我们大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大人不能够理解孩子给手机游戏充值。
你看,我们就不能理解说,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充了几千块进去。我说,你买啥,买什么东西呢?他说,买个皮肤。
啥叫皮肤啊?就是我在里边那个样子,我看着好看一点,或者我有辆车,然后那个车变得不一样。
我说,那有啥用呢,跑得更快吗?他说,也不是跑得更快,就是酷。这就是追求那种虚拟的享受。所以,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虚拟的享受,追求那种模拟的生活,第二人生这样的东西。你可能会生活在另外一个虚幻的空间当中,去获得这样的满足感,这是他认为的一个趋势。
还有一个叫作移动化。甚至那天,一个很著名的互联网公司老板宣布说,别上班了,你们就在家待着。很大的一个公司说,你就别来了,我觉得你们在家待着效率挺高的,而且还省了很多钱,把办公室租掉就完了。这就是我们说,移动化的这种办公。无线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的这种趋势。
那各位可以延伸下去想一想:如果真的移动化会是一个趋势的话,会催生哪些服务呢?这些人不去上班了,在家里边待着办公,那么他需要些什么呢?他可能会愿意买些什么东西呢?不要只想到外卖,可能还有别的东西。总之,会有很多相应的改变。
那省出这么多的时间能干些什么呢?他不需要通勤了,不需要花那么多的力气走在路上了。他能够拿这些时间,来再做些什么东西呢?这都有可能是未来创新的基点。
然后是产品的智能化,就是更多的传感器所形成的物联网的状况。另外,还有网络化、互动化、全球化、汇聚化、光子革命、量子计算机这些东西,都是在我们能够看得到的时代,一定会出现的东西。
这个作者,最后总结说,有三大数字化油门。就是你要理解数字化对世界的改变,三大油门持续在那儿踩着的、往前加速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运算处理能力的速度。因为芯片在不断地变得更强,所以,运算的处理能力就是会越来越快,是指数性的增长。
第二个,带宽会指数性的增长。
第三个,存储容量。
就是这些东西,我们当年如果攒过电脑的话,你就会知道这三个东西是电脑里边最贵的那三样,今后就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厉害。这是洞察先机这一章,我们得知道说,世界上在发生些什么事。所以,大家没事可以去多听点科技的讲座,多去了解一些科技的前沿在研究些什么东西。有些科技可能能够成为应用,有些不会,有些是失败的。但是没关系,我们得知道说,大概的那个方向在哪儿。
第三个原则,就是要接受变革。
变革是什么呢?变革是彻底的或者巨大的改变。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变革,或者一个人如果没有变革的话,那一定是有生命周期,继而就衰退了。
像苹果在1996年的时候,所有的杂志刊登出来苹果的大幅照片,标题基本上就是苹果大势已去,说这公司已经没戏了,这个公司越来越糟糕了等等。所有人都对苹果的未来根本不看好。
但是2001年的时候,乔布斯突然拿出了iPod,这就是变革。如果不去做这样巨大的变革,这家公司可能就随着这个生命周期,就不行了。所以,在很多变革的时期,不要去期待复苏。因为历史只会前进,因为历史永远都是突跳的。历史不是缓慢地前进,历史的变化都是随着黑天鹅事件,一次跳一个台阶,一次跳一个台阶这样跳过去的。
所以,你能够做的事情,不是等待复苏,而是跟着往前走,赶紧前进,赶紧换你的方式。接着想办法,让你适应下一步的科技环境,下一步人们的生活习惯、时间分配等等。然后对根本性的变革,需要有一些预期,就是确定哪些是根本性的变革。
我们讲过一本书,收听量不大,我觉得很可惜,但其实那本书很好,是里夫金的一本关于未来的书,叫作《零边际成本社会》。
那本书就告诉我们说,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你凭什么说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呢?你得考虑能源问题,你得考虑物流问题,你得考虑信息流的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问题,就是这四个东西的特征,决定着你的工业时代的特点。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是在这四件事上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所以,现在我们要去看,这个根本性的变革。
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能源问题,就是人类究竟该怎么样解决能源问题?人们究竟是用太阳能、用风能、核能、潮汐能,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来解决我们未来的能源问题?
我个人读了里夫金的书以后,我会觉得更大概率可能是太阳能,就是太阳能洁净能源。大家说,太阳能其实也很贵,太阳能面板也会有污染等等,一系列这样的问题。但是你知道它符合摩尔定律,就是它在不断地变得更便宜,不断地变得更环保。科技性的东西的好处就在这儿。它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低。这是我们说能源。
还有医疗、智能医疗的问题。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就是人工智能一定会参与到医疗当中来。我已经亲眼见过,人工智能给人看脑部预判你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那些算法。不是看片子,不是我们说,拍一个非常清晰的片子这么去看,而是人工智能会根据你的血管走向,去判断你的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样的障碍。
然后预防性医疗、生物识别,还有辅助医疗等等,这些东西都会慢慢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逐渐地改变我们的人生。
你今后去医院看病,可能根本不需要拿病历,就是你的手往那儿一放,就知道你是谁,就知道你过往所有的病,一个大数据跟着你。这就是未来的医院的变化。
而我们将进入Web 4.0的时代。什么叫Web 4.0?
这个要先普及一下什么叫Web 1.0?Web 1.0的关键活动是搜索。它的体验是访问信息,就是我们当年在用谷歌,最早的是用杨致远做的雅虎搜索。
Web 2.0是内容共享、社交网络,这叫Web 2.0。
Web 3.0是沉浸式体验、3D体验,就是你能够带上那个眼镜,沉浸在这里边有3D感觉的这种东西。
什么叫Web 4.0?Web 4.0是智能化和个人助理,就是跟钢铁侠一样,你只要说贾维斯,我要吃饭,它给你订来盒饭这样。这就是未来会出现的状况。
我前一段时间,不是跟李彦宏做了一个直播嘛。然后我们就聊起了人工智能的话题。李彦宏说,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东西,有可能是小度,有可能是别的什么人工智能品牌。你只要叫它,它能给你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比如,孩子辅导作业,它肯定全会。然后你找路,你要干什么,不用跟着你,没有东西,去物质化的。它就是一个软件,可能在你的手机里,可能在你的身上,某一个芯片里边带着。想问什么就只管问它,它就帮你做了。这就是我们说未来可能会出现的,这种根本性变革的一些预期。
这个作者讲,这里边有两条黄金法则。我没太理解,我不知道他这两个黄金法则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但是听起来很酷。
他说,第一条,只要有可能,必将会实现。第二条,叫作你不去做的,别人就会做。
所以,你在预测未来的时候,这两条原则可能会给你带来影响,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第四个原则,叫作跳出你所面临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解决一个高难度的问题,答案一定不在这个问题的层面,就是你必须得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使它不再成为一个问题。这就叫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你不理解,我问你,丢自行车是不是一个问题?我们过去——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经常会收到很多人写过来的信,说我发明了一种防盗锁。这个防盗锁有多高级,多厉害,这个能够彻底解决丢自行车的问题。你看,当一个发明人执着于解决丢自行车问题的时候,他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研究这个锁子怎么变得更厉害。但是有了共享单车以后,你随便拉一辆车就走,就骑,就行了,就这样。这就是让一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解决了它。
所以,爱因斯坦解决科学问题,就是给我们整个上了一个层次,让你发现,原来重力的问题,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就完了。
所以,我们要想对未来的很多问题得到解决,就得能够学会跳出这个问题。
比如说,1865年的时候,英国有个学者叫杰文斯,这个人是很有名的学者。他做了一个预测性的研究,写了一本书当时轰动一时,叫作《煤炭问题》。因为你知道,推动工业革命的是煤炭,天天烧煤。然后杰文斯,就简单地算了一下这个耗煤量,说完了,要不了多久,地球上的煤就完了,就采光了,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全部回到蛮荒时代。然后这本书造成了极大的恐慌,煤价也跟着疯涨,就是大家觉得这个煤肯定不够用。结果现在你看看,大家改了汽油,这就叫作这个问题本身不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得能够学会跳出问题来看待。
礼来制药在1999年的时候,面临过一个问题,就是它们的一款爆款要到期了。专利到期对于医药公司来讲,是断崖式的灾难,就是它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收百忧解这款药的专利费。这就意味着一年几十亿美金的收入会突然之间消失。
你想,对一个公司来讲,几十亿美金的收入突然消失,多可怕的一件事。然后,他们的办法是什么呢?就开始花了大量的力气投资研究新药,研究新配方,攻克那个新配方的东西,结果效果不甚显著,就是始终研制不出来新药能够替代这个百忧解。
后来,这一帮管理层突然之间灵光乍现,把这个问题放在了一边,说我们自己的科研人员,估计研究不出来。这太难了怎么办呢?悬赏,就是面向全球悬赏,说谁能够帮我们解决哪些分子的问题,我们就奖励他多少多少钱。
结果很快找到答案,很快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这就是完全换了一种思路,而且这个方法被大量的药厂后来模仿和学习。就是用这种众包的方式,用全世界的人一块儿来做的方式,更有可能攻克那些意外的难题。
我们在竞争当中,是什么使得我们特别专注一些钻牛角尖的问题,就是当这个世界上是靠融资时,投资人要看项目,然后拿很多项目在一起对比,大家在一块儿竞争导致视觉窄化。然后使得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就是焦点性的问题,但实际上很有可能你放手以后,觉得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你不跟他们去竞争,你做另外一件事情,能够起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那怎么才能跳出这个视觉窄化呢?有一个工具给大家,叫作剥洋葱法。
剥洋葱法,就是当你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上手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去剥这个皮,问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看到了下一层,再问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能不能够再解决一层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小孩成绩不好,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大量的家长根本不剥洋葱,大量的家长说,你成绩不好直接报班,多简单。数学不好报数学,语文不好报语文,就这么简单。
那假如你能够好好地剥一下这个洋葱,去思考一下:为什么成绩不好,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多大,是不是成绩不好就不行,一点点剥,剥到最后很有可能是亲子关系,很有可能是你们家的家庭氛围,或者这个孩子可能有别的特长,能够干别的事,都有可能。但是我们面对问题,好多人的特点就是迎难而上,第一时间冲上去先解决问题,根本不去思考这个问题背后到底是什么东西。
甚至我们不说亲子关系吧,就有可能是这个孩子的某个知识点不牢,导致他后来一系列东西学不会。那你如果真的能够剥到那个知识点上,把那个东西补上就好了。但是我们就用题海战术,不断地在那儿刷,甚至骂他,让这个孩子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这就是家长思维不够深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整个家庭都跟着一块儿变得更累。
甚至我们还可以直接跳到终点线。什么叫直接跳到终点线?这个作者,有一次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他说,我要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然后决定到非洲大草原上去玩。一路上那个导游,带着他拿着刀砍那个丛林钻过去。他觉得这次真是够荒蛮了,终于到了无人的地方。
结果走出来以后,豁然开朗,一个大草原。草原上有马赛人,他说,诶,原始部落,准备跟那马赛人拍照。拍完照以后,马赛人从口袋掏出个手机说,帮我也拍一个——马赛人也带着手机,帮我也拍一个。他一下子觉得说,怎么这儿还有手机呢。
人家马赛人就属于跳过了你所有的中间的阶段——什么电话、传呼机,什么都没有,我就直接上手机。因为已经有运营公司把基站架到了非洲草原上,就是用那种微型基站。这就叫作一步迈到了最后的终点线。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小心的是叫作遗留系统的诅咒。什么叫作遗留系统的诅咒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伦敦你觉得应该算是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祥地,但是伦敦在整个欧洲,是最晚用上电灯的城市——大城市里面最晚用上电灯的。为什么呢?因为伦敦最早拥有了燃气灯系统,伦敦它有钱,它比别的城市发达,有钱了以后花了大价钱,给全市装上了燃气灯系统,家家户户门口都有燃气。嘭,打开,晚上灯就亮了。
所以,当巴黎被电灯点亮的时候,当罗马被电灯点亮的时候,伦敦不为所动,说我们有燃气灯系统,不用这个。这就叫作遗留系统的诅咒。
要想理解清楚这个东西,你一定要去听我们讲另外一本书,叫作《创新者的窘境》,里边说,老系统会对新系统进行绞杀。因为你会影响我继续的生命力,我还要获利,我们要小心这个东西。
那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就具有后发优势。我们没有前面那么多的阻碍,我们有可能一下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所以,中国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你现在在全世界各地旅游,没有中国这么方便。这就是我们叫作后发优势。
而我们在生活当中,往往会容易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维定势,就是当你执着于某一个问题时,你就会陷入到稀缺性的思维定势。你觉得我必须得赢,我得跟他争这个东西,争不下来的话,就代表着输。
但实际上,如果你能够打破稀缺,你能够用富足的心态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很多时候合作创造的价值,要比竞争创造的价值大得多。
所以,当你能够抛开你所拥有的这个问题,跳出你的视觉窄化,不是就执着于那么几件事,非得盯着它,跟它死扛。很有可能这个事情,没有你想的那么累那么难,这就是你轻松的地方。
第五个原则,叫作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别人都这么做,我试试看不这么做。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未来的方法。这个作者,有一次跑到公立学校。这个公立学校特别缺少经费,那他被请去了以后,都跟他抱怨,说重视不足,不给钱,没有经费。你知道,公立学校的思维定势是什么呢?就是申请经费。因为我们是公立学校,所以我们就申请,申请,使劲申请,上面就是不给。
这个作者就问他们说,咱们有什么资源呢?说我们能有什么资源,我们不就是教室、破电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这个作者说,咱们那可不是破电脑,咱们学校几千台电脑,能不能拿出来挣钱呢?然后这帮老师就开始群策群力地想,后来想到了一点什么?他们附近有一大药厂,你知道药厂,在研究一个分子的时候,是需要极高的算力,要租很多的运算空间,然后他们就把这个电脑租给药厂。
你想,孩子用电脑的时间很短,孩子只要不上课的时候,几千台电脑全部联网,交给那个药厂,由药厂来运用他们的空间计算那个分子,等于把这些电脑拿出来挣钱,就弥补了一大块经费的缺失。这就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帮他去解决公立学校经费不足的问题。
他这里边举了很多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创新这个事确实是很有趣的话题。
像卡骆驰,我们用的Crocs那种鞋,弄很多窟窿眼,还漏水,结果竟然能够卖得那么火。
还有一家公司我特别喜欢,叫作zappos。zappos也是一个电商公司。这公司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呢?我们平常招人的时候,我们都生怕别人不来,我们招完了人,都跟他讲这公司很好,你要留下来什么的。这个zappos招人,让你来实习一个月。实习一个月以后说,你现在可以选择不来,你如果不来的话,我给你发2000美元,就是你要不来,我奖励你2000块钱,你要不要走。就会有人动心,说那我拿钱了,真拿钱走了。
但是这时候你发现,能够拒绝2000块钱再进来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很有创意。他竟然用这种赶别人走的方式,拿钱诱惑别人走的方式,来筛选最想来干工作的人。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方法。
这一章做了一个总结,他说,怎么能够做到跟你的竞争对手不同?
第一,列出你的竞争对手正在做的所有事,逐一检视,自问:我怎样才能反其道而行,可以抢占先机?别人都在这么做,我试试看,能不能不做,
第二,你所在的行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反向思考,寻找机会,跟它不一样。
第三,将目标细分,审视各部分,问自己: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将其中的一个步骤、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因素反其道而行来取得优势?
第四,列出你所在的领域里所有人都在从事的关键要素或步骤,逐一检查是否有创新的方式,有没有办法做与其他人完全相反的事?
第五,合作能创造更大的蛋糕。看看你现在的工作,问问自己:有没有方法可以与其他人合作,让工作变得更有成效。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则。
第六个原则,叫作重新定义和再创造。
变革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因为这个世界变是唯一的不变,然后重塑自己再创造,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当作者不断地在跟别人上课,强调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天,底下有一个人站起来发言说,您老讲创新,讲得这么热闹,我们是个卖空调的,空调就是空调,这有什么好创新的?
你看,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为什么像格力电器、海尔这样的公司,股票相对稳定得多?!我跟很多研究这些经济的人讨论,说因为他们做白色家电。白色家电的特点就是替代得缓慢,你很少会冒出一个白色家电的品牌,突然之间把海尔和格力都颠覆。
手机不行,手机这玩意替代得特别快,就是不知道哪一个人突然冒出来说造手机,这个手机就颠覆了。所以,他说空调就是空调,有什么好创新的呢?!
那这个作者就问说,那你说酒店是不是酒店呢?酒店也是酒店哪,但是为什么会有Airbnb(爱彼迎)这样的东西,彻底地颠覆了酒店。那出租车是不是就是出租车,交通就是交通?为什么会有滴滴、会有Uber。然后电影院就是电影院,那为什么会有Netflix(奈飞)这样的公司?!
甚至你说读书,不就是读书吗?印刷,出版,几百年的行业了,为什么我们会听书,为什么会创造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都是因为带宽在发生变化,计算速度在发生变化,传输的效率在发生变化。
这些大的背景的科技在发生改变,才提供了这样产生巨大变革的可能性。所以,任何一个行业,总有创新的机会。
然后也要去想想,能不能创造一些不去竞争的思维。
比如说,有一个全世界很著名的老牌书店叫巴诺。巴诺书店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统治性的,就是它是最大的书店。结果,当亚马逊起来以后,大家说巴诺书店完蛋了,巴诺书店肯定要倒闭的,这个亚马逊卖书的量那么大。
你说,如果巴诺书店非要跟亚马逊竞争卖书,我估计是赢不了,因为它成本太高了,它有线下店,有装修。后来,巴诺书店整个转型。
我现在去国外,经常可以看到巴诺书店活得很好。它给自己重新定位,变成了一个看书的地方。所以,它重视装修,做了很多的座椅,让你很舒服地坐着拿起一本书,可以看一天,可以喝咖啡,可以吃东西。这时候整个书店的性质,从过去的仓库式的,让大家选书、买书的这么一个结算性的地方,变成了像休闲的咖啡馆一样的地方,完成了转型。
我们做樊登书店,我们的口号就是一间樊登书店,点亮一个社区。我们不把樊登书店开在最贵的、奢华的地方。我们就是放在社区里边,让你能够去上自习、读书,然后聊聊天、交朋友、听听课,变成一个社区的学习中心。这就是不用去竞争。你不用去争那个最繁华的地方,不用去争那个最贵的租金,换一种不去竞争的思维。
创新一定要能够打破稀缺思维。稀缺思维就会导致我们特别喜欢竞争,但是有富足(分享、共赢)的心态,你才能够发现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找到很多的方法解决很多过去看起来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有一个医院就发现,护士工作整天被人打断。后来大家去观察,就发现打断护士的是什么人呢?就是那些患者家属。患者家属一会儿过来问,这个该不该换啦,那个该不该到期啦,那个怎么怎么样,就是一个劲儿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
后来,大家说,这怎么解决呢?有人发明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给这些患者家属发一个BB机就完事了。发一个BB机放在那儿,然后响了你就来,没响就没事,就解决了。就像我们现在去很多地方吃饭,给你发一个震动器。震动器吱一响,过来端饭,又不用排队,不用生气,你可以享受很好的环境。
所以,只需要有那么一点点变化,就可能解决了过去的老大难的问题。
认清楚你的核心优势,沿着你的核心优势去进行创新是有效的。这里边有一个例子,小朋友们会很喜欢。
1889年的时候,京都企业家山内房治郎创立了一家公司,出售精湛的手工制作的日本传统纸牌花札”。
1929年,他光荣退休,业务传给了后代来运营。他的孙子叫山内溥,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美国,成功拿到了授权,让他能够把迪士尼人物放在纸牌上。
60年代,他开始进一步尝试组建了出租车公司、连锁酒店、生产方便米饭的公司和电视台,但都无疾而终。他不停地尝试,最后转到玩具市场。
1977年,他聘请了一位叫作宫本茂的年轻学生,帮他开发一些新产品。如果你不熟悉这个名字,可以问问你的孩子。宫本日后研发了许多畅销的游戏,包括《超级马里奥兄弟》《大金刚》和《塞尔达传说》等等。
如今山内溥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他的公司拥有超过850亿美元的市值。这家公司叫作任天堂。
任天堂早期是生产纸牌的。这么一个纸牌公司,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娱乐(基于经典角色的游戏)。它其实一直在给大家提供娱乐,然后到最后这个娱乐逐渐地变成了游戏,就是这么来的。这是沿着核心优势去创新的一种思路。
还有一个,就是你要能够打造出来自己的与众不同。这里边这个案例让我觉得很震撼,说有一对美国夫妇,是那种二手房中介,就是替人看房子,然后卖房子的这么一个中介。夫妻两个人一年销量5亿美金,就是一年的房子成交量是5亿美金。那平均算一下,就是说他一年要产生250单。一年才只有365天,卖房子要成交250单,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据。
后来,大家就研究说,这俩人怎么做到的?都是房产中介,别人一年开10单、20单就不错了,你搞几百单,怎么做到的?这个莉莲说,很容易,我们就是替客户着想。
怎么替客户着想呢?这个莉莲,有一次到英国旅游,发现有一种出租车——大家见过吗,是那种大个的出租车,有点像越野车,但不是越野车;两厢的,里边的那个座位,是面对面坐的。她一进到那个出租车里边,立刻产生一个创意,说这个出租车用来卖房子太合适了。
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坐普通的轿车卖房子的话,中介一般是坐在前排,后边是客户,你得这样扭头跟他们说话。不舒服,话也会变少。所以,她就专门买了一台英国出租车,拉回美国,停在他们的社区里边。只要来了客人,上车坐她对面,她倒着坐,坐在那里边,然后跟人家解释。客户的体验马上觉得不一样,觉得有意思,这个中介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与众不同。
第二个,她观察很多人买房子,都是中产阶级要改善住房,包括很多这个全世界各地的人去那儿买房子,是要孩子上学。然后她就把所有她卖的房子周围的学校全部都打通了,认识入学的各种条件什么的。然后看房子的同时,跟他介绍附近的学校,哪个学校能干吗,我怎么帮你入学,打消了大量买房的人的顾虑。
第三个,很多人不买房的原因是怕麻烦,搬家费劲。她说,搬家的事你根本不用管,你买完了房子我替你搬家。她组建了一个小小的搬家团队,负责替人处理搬家问题。
搬家问题解决了,上学问题解决了,这两个人还这么靠谱,所有的她的那个个人空间,网站上,全部是世界各国的语言,你都可以选:英文、中文、阿拉伯语、意大利语,你都能够看得到。所以,非常国际化。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工作,就是一个房产中介,它能够一年做到5亿美金的营业额。夫妻两个人,就是夫妻店。
所以,我有一个预测。基于这本书,我们预测说,未来个人的力量将变得越来越大,就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超级个体。因为科技,互联网给个人赋能太厉害了,让每一个个人能够得到不断地复制。像这样的房产中介,一年卖5个亿的——它这是美元,相当于几十个亿的人民币的成交额的,会变得越来越多。
所以,大家可以努力做一个这样的超级个体,这是第六个原则。
第七个原则,叫作主导未来。
主导未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得知道,如果你想知道未来,你首先得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有点像参加选秀节目。如果你不知道你的梦想是什么,预测未来对你来讲是没有意义的。
这个作者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说服力,他说,即便是同一支股票,每天都有人买,有人卖。你说,大家判断准确不准确,同一支股票,你觉得,哇,终于抄到了,这股票太好了,到底了,我来买。
你怎么能买着呢?你买着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卖,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有人判断它好,有人判断它不好,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于未来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待未来的眼光是不同的。
作者有一个朋友出车祸,然后就是瘫痪了。瘫痪了以后,大家都很难过,去安慰他,说你这个不容易。结果,这个朋友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其实没什么,因为我原来未来可能有10000种可能,现在减少了大概1000种,我还有9000多种可能。9000多种可能你要想都实现,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虽然我瘫痪了,我不要整天只盯着我那1000个不可能的事,我要盯着我还有9000个可能的事。这就是我们看待未来的方式是不同的。
所以,你的教育愿景、你的工作愿景、你的家庭愿景,你如果不能够把这些事想明白,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想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样的贡献,想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中,如果你不清晰的话,那么,预测未来跟你无关。我们只能够期待任何一种未来的发生。
如果你确定了这些愿景以后,就是要学会快速失败,然后合作,信任,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工作。
最后有一个建议,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大家有机会可以试一下,叫作每周一小时的明日实验室。
什么叫每周一小时的明日实验室呢?就是你每周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思考一下关于未来的事情就好了。
思考你未来的人生,思考你未来的工作。你的工作还能够怎么样做得更好,或者有没有更多创意的可能性?不要多,每周只需要一个小时,做做这样的事情。
最起码能够做到停、看、听这三招,能够找到先机。当你看到海水退去的时候,你能够告诉自己说,是不是海啸,这叫洞察先机的能力。
所以,我们号召大家,可以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想一下未来的事,而不要整天陷入在生活的各种问题当中,无法自拔。当你整天陷在问题里的时候,你只能够被它引诱得视觉窄化去处理那些问题。
实际上,很多问题的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个问题之内。跳开这个问题,可能更广阔,更轻松地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答案。
对于未来的预测这件事情,我们能够把它概括成七个原则,实际上有可能是过度地简化了。所以我要再次强调,未来非常难以预测,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之上,不要去相信很多的预测未来的大师。但是不排除,我们可以对未来进行思考,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未来。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沈吉《零基础学炒股》霖式波段战法

    1.17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2. 2交易员阿来《三要素打板战法》视频

    1.57 GB

    17次浏览

    股票讲座

  3. 3雪寒缠论《缠论基础知识精品》视频

    3.03 GB

    12次浏览

    股票讲座

  4. 4《职场社交密码》社交的规则

    1.37 GB

    22次浏览

    个人发展

  5. 5《婚恋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经营自己婚姻

    15.9 GB

    20次浏览

    心理催眠

  6. 6李极泉《新派八字基础理论》视频

    2.64 GB

    27次浏览

    易经风水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